法律热线:
文章详细

持有明显不能乱真的“假币” 不应认定持有假

发布时间:2014年4月21日 永城知名律师  
案情

公安人员在胡某住处查出34捆假币,每捆假币的中间为白纸,只有两面各放一张仿真百元面值人民币,且均为单面有仿真人民币图案,另一面空白无图案。仿真币共6800元。经询问,胡某供述准备将这些“假币”出售给他人以骗取钱财。
日前,北京铁路运输法院认定,胡某不构成持有假币罪。
分歧意见
本案在审理中,对于被告人胡某是否构成持有假币罪存在两种不同意见。
第一种意见认为,被告人胡某的行为已构成持有假币罪。
被告人胡某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,侵犯了国家货币流通管理制度。胡某持有的都是假币,而且票面数额已经达到我国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,具备了持有假币罪的法律特征。所以,胡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持有假币罪。
第二种意见认为,被告人胡某的行为不构成持有假币罪。
尽管被告人胡某明知是假币而故意持有,且持有的假币数额较大,但本案中的假币明显不能乱真,不具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可能性,不可能造成社会危害。所以,被告人胡某的行为不构成持有假币罪。
分析
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。
本案表面看来符合刑法规定的持有假币罪的客观构成要件,即持有假币且数额较大。但是否构成犯罪还要看持有假币罪的立法原意。持有假币罪规定在刑法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里,本类罪的客观侵害对象是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制度。实施这类犯罪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形成对金融管理秩序的破坏。本案的焦点在于行为人所持“假币”能否造成对货币流通秩序的破坏。
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,“货币”指可在国内市场流通或者兑换的人民币和境外货币。法律强调了“可流通”性。笔者认为,“可流通”即假币的仿真程度能够以假乱真,可以在市场流通使用,以假乱真的程度应该是生活中一般人的认知标准,达到一般人足以误认即可,假币的仿真程度一般应该与真币外形、颜色、尺寸、图案相似,粗看难以辨别真伪,才可能流通使用。
本案中的假币单面有图案而另一面空白,在一般人看来明显不能乱真,不可能在市场上流通而造成对货币流通秩序的破坏,所以不能认定为假币,而胡某持有的行为也就不能认定为持有假币罪。
此外,持有假币罪主观构成要件为被告人明知自己持有的是假币,不管持有假币的目的是什么,是否已经使用,是不是在流通领域里流通,只要被告人对假币实际上进行了控制和支配,就构成持有假币罪的主观故意。这样规定的理由在于对假币一经持有,就为使假币进入流通领域提供了现实条件,从而危害国家的货币流通管理制度。持有是指控制、掌握伪造的货币的行为。具体来说,它既可以是行为人把伪造的货币带在身上、藏在家中或其他地方,也可以是把伪造的货币委托他人保管,处于自己支配的范围之内。此时的持有行为是指不能证明有其他伪造、运输、使用等行为,如果有则符合其他假币犯罪特征。
本案行为人供述准备将这些“假币”出售给他人以骗取钱财,对这些“假币”是明知,但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供述的真伪,所以,对胡某也不能认定是其它犯罪。
邹积兴